油石化裝備業再迎機遇期 關鍵核心設備仍掣肘 |
發布者:admin 發布時間:2017/3/15 10:20:45 點擊:2634 |
眼下,“十二五”能源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據相關人士向《中國能源報》記者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業將進入轉型關鍵時期,需要克服行業競爭力參差不齊、產品結構性短缺、資源環境瓶頸等問題,這意味著對石油石化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部分設備出口能力增強 業內已有共識,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能否在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中實現由大變強,關鍵之一就在于相關配套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進步。 記者了解到,通過近些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十五”、“十一五”的發展,我國不僅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石油石化裝備,而且規格、品種基本能滿足陸上石油勘探開發的需求。從生產能力、產量、產值、生產的品種規格和從業人員等方面衡量,我國已成為一個生產石油石化設備的大國。 據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介紹,石油鉆采設備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還具備了出口能力。我國已經可以成套出口較*的變頻驅動鉆機和適應極地氣候的車裝鉆機,出口地區主要是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經濟發達和石油技術成熟的*,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均很高。 此外,如井口裝置、采油樹、抽油機、潛油泵、石油工具、石油管材等設備都是我國成熟產品,使我國的石油鉆采設備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擴大。 趙志明透露,去年石油石化裝備行業出口情況整體不錯,60種主要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63億元,同比增長7.6%。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石油天然氣鉆采設備中的石油鉆機。目前全世界能生產成套鉆機的*不多,我國的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800臺(套),不但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還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國際市場。 關鍵核心設備仍掣肘 采訪中,業內專家業也都坦言,與發達*相比,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在產品設計、制造工藝、成套水平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以鉆機制造為例,我國生產的鉆機品種相對單一,缺乏適應各種地貌環境和工藝要求的特種鉆機的設計和生產能力,在智能化方面尤其欠缺。 趙志明告訴記者,與上游的鉆采設備相比,下游石化設備的差距則更加明顯。我國石化設備出口總量不僅遠低于石油鉆采設備,而且大型石化裝置中許多關鍵設備如反應設備、壓縮機組、特殊泵類等仍依賴進口。 以乙烯裝置為例,我國存在研發制造能力低、裝備能耗高、檢修手段落后等問題。要想分享這個巨大市場的利益,必須加快國產化進程,實現關鍵技術和裝備重點突破。 同時,我國的石化裝備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很少,工藝技術過分依賴國外,長期以來很少形成自己的原創性成果。重大設備的研發仍停留在“照貓畫虎”的模仿階段,缺乏二次開發的能力。 究其深層次原因,有專家認為,國內石化裝備制造企業存在著“諸侯割據”的市場局面,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力量分散,致使一般設備制造能力過剩,重大裝備制造能力不足。設備研發、制造長期以來沒有形成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 下游石化設備需發力 專家認為,近年來我國石油鉆采設備的突破和出口優勢形成與*政策鼓勵自主創新,推動生產技術進步,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和優惠有很大關系,這對亟需發力的下游石化裝備有很大的啟示。“十二五”期間,隨著石化裝置大型化發展方向的明朗,我國石化裝備存在著由落后到趕超的機遇。 國務院2006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將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和PTA成套設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和大型油氣運輸船舶等列為國產化攻關的重點。2007年,由*發改委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組織的大型石化裝備國產化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提出,到“十一五”末,實現乙烯、PTA成套技術裝備和天然氣長輸管線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75%。*能源局成立后,更是在推進石油石化設備國產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重大裝備國產化辦公室主任王玉臺認為,目前國內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管理、技術創新和過程控制三個方面,要加大閥門、儀器儀表等基礎件工業的支持。 有關專家認為,*終的瓶頸是人才的瓶頸。高等院校與企業、科研院所之間需加強合作,聯合培養一批具有創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工,特別是要培養一批重大裝備研制和系統設計的帶頭人才。此外,還需加強新產品開發等技術創新成果在工程中的應用成效。 |
下一頁:石油石化裝備企業走向國際化 |